據史料記載,額吉淖爾鹽湖已有近千年的開采歷史。解放前,鹽湖被封建王公和宗教上層所控制,生產受到嚴重的束縛。一九四五年末額吉淖爾鹽湖隨東烏珠穆沁草原得到了解放,一九四六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正式建場,額吉淖爾鹽湖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徹底廢除了封建管理制度,對鹽湖進行了恢復和建設,使古老的鹽湖煥發了生機。
在解放戰爭中,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以實物折價的方法收取鹽款,換得了大量的糧食及生活用品,供應內蒙西線的軍需民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內蒙古牧區禁運糧食的封鎖,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1950年全國鹽務工作統一后,自治區設立了鹽務機構,從此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隨著全區鹽業工作的發展逐漸步入了正規。開始有計劃的發展大青鹽生產,使產量逐年上升,到1956年大青鹽產量已達到4.22萬噸,比建場初期提高了兩倍多。
從70年代開始,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生產方式得到改變,由拖拉機代替畜力車下湖駁運,由輸送機代替人工堆坨,原鹽生產由笨重的手工操作逐步向機械化生產方式邁進,使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以來,鹽場在當地政府與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不斷轉化經營機制,調整產品結構,至今,食用鹽、畜牧鹽、工業鹽3個系列近80個品種,年銷量達到了13萬噸以上。
為了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進行不斷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原鹽生產走上了一條大湖溶鹽制鹵、灘曬制鹽、機械化開采、機械洗滌與堆坨的科學生產之路。
1985年,建成了年生產能力達5萬噸的精鹽生產線,1996年建成了年生產能力4萬噸的粉碎加碘鹽生產線,開始有計劃地向市場供應加碘鹽。1997年完成了鹽磚生產線的建設。
進入“十五”時期,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更加注重走科技興企之路,企業的基礎建設、技術改造、經營管理都顯示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2004年完成了年產2萬噸真空精制鹽生產線的建設,2006年,投資900萬元建起了食鹽集中分裝生產線。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投資3000萬元修通了鹽場至101省道12公里的二級柏油路。方便了產品的外運和人員出行。經積極爭取,自治區發改委批準了“額吉110kv輸變電工程”,工程總造價1900萬元,今年7月建成將投入運行。
“十一五”末,為了在“十二五”期間取得重大發展,編制完成了《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十二五”發展規劃》,并進行可行性研究,“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經信委對規劃項目進行了批復,項目計劃投資5.57億元,確定2012—2013年重點建設項目是15.5萬噸/年真空精制鹽廠、7.5萬噸/年烘干生產線和棚戶區改造工程及企業自行安排的原鹽擴能、鹽湖防洪、育林等工程項目。現在,正按照規劃穩步推進項目的實施。
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從人工撈鹽、畜力車拉運發展到了現在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從直接生產出售原鹽到精細化加工,生產銷售綠色鹽、多品種鹽;從年銷量只有幾千噸到現在的產銷量達到13萬多噸,額吉淖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品銷往區內的錫盟、烏盟、赤峰、通遼、呼盟、興安盟和區外的黑龍江、吉林,以及河北的承德地區、張家口地區。
縱觀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70多年的發展,在各級政府的關懷支持下,世代鹽工用辛勤的勞動、聰明的智慧,科學利用、保護著母親湖,使她不斷換發出勃勃生機,產能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不斷增加,產品結構合理調整,企業已發展成為具有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自動化生產加工設備,質量檢查設備齊全、檢測手段完善、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制度健全的現代企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曾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并跨入自治區先進企業行列,先后獲旗級、盟級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為振興和發展地方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
Copyright ? 2012-2022 內蒙古額吉淖爾制鹽有限公司 備案號:蒙ICP備2021003455號